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校园广角

首页>>校园广角>>基层风采>>新闻列表

人文学院举行国家级课题申报动员会暨开题报告会

​       ​​10月12日下午,人文学院2018年国家级课题申报动员暨开题报告会举行。会议由陈文钢博士主持。院长尹忠海教授发表了动员讲话,学院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项目负责人、副院长蒋国河及学院教研骨干与青年博士等出席了此次会议。

  会议伊始,尹忠海院长指出自2009年以来,人文学院一直保持了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不间断的记录。近年来更是有不少优秀的教研骨干手握两项国家级项目,这些瞩目的成绩和各位项目负责人多年来孜孜不倦地为科研事业奋斗密不可分。尹院长提出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沟通。多“走出去”,进行高层次的学术交流,让自己的成果与观点获得学界认可。二是坚持自我修正与文本修改。不断论证、自我否定,加强对研究文本的论证规范性与深度挖掘。三是坚持不懈地申请,要在不断地丰富研究基础的同时,不断思考选题的时代意义与内在逻辑。

  在报告会上,张品良教授介绍了申报经验,唐斌、张晟、李旭等项目负责人分别就自己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研究背景、思路、构想和申报经验等进行了详细阐述。陈家琪教授、陈文钢博士进行了点评。



  唐斌副教授在会上着重介绍了国家社科基金的通讯评审依据,即从选题、论证、研究基础这三个方面来评分。首先,选题作为一个项目的灵魂,自然是重中之重。选题不必只求热点、新意,也不能过于庞大。一个国家级项目的成功立项,除了选题的价值性,一条精妙的标题往往能帮助申请者出奇制胜。唐斌副教授介绍,取标题时多听取他人意见可以弥补思维局限。标题里既要能体现“人无我有”的研究内容,又要言辞简练、准确,才能牢牢抓住评审们的目光脱颖而出跻身优秀选题之列。其次,好思路是画出来的。一副优秀的思路方法图可以帮助研究者提高工作效率,更能给论证增色。最后,研究基础是成功立项的保障。日积月累地坚持对研究领域的挖掘、积累是成功立项的秘诀之一。

  张品良教授对唐斌副教授的发言给出了高度评价,对于选题的选择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教授指出,选题是评审的第一印象。不能太“热”,但也不能失去热度。热度意味着兼顾学术社会化,围绕国家政策、社会现象而提出的选题更具应用价值。

  张晟副教授的立项课题选取了道教香仪,探究道教香仪所蕴含的生命道教意涵。张晟副教授介绍,呼应生命道教理念,丰富其思想体系是其研究的理论价值。这对于阐发道教文化特点,探讨道教现代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陈家琪教授在点评中表示张晟教授的关于当代道教香仪考察的应用研究对治疗焦虑症、抑郁症、自闭症等当代心理疾病有借鉴意义,可以运用到社会工作当中,为个案研究提供更多可尝试的方法。



  李旭副教授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文化审美品格与文化伦理研究》获准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是我院首获教育部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立项。李旭副教授表示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冲击人们的“三观”,如何理性思考和深度剖析令人眼花缭乱的微文化现象,探寻微文化的审美特质和审美价值与其文化政治、文化伦理的复杂关联等问题是该项目的最终旨归。

  本次开题报告会在广大教职工中引起了热烈地反响,青年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对未来的科研工作有了更强的信心。“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只有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才能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文/人文学院    编辑/万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