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师生风采

首页>>师生风采>>新闻列表

【财大人物】刘晓泉:因为热爱,所以专注

​​

  【个人简介】刘晓泉,男,1974年生,江西遂川人,历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江西省现代中国学会秘书长,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理事,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科研开发利用教师团队”核心成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财政经济问题研究,尤其在公债史研究方面形成特色。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江西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共4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等8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参编著作2部,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西省教学比赛一等奖、赣粤桂滇琼五省区教学比赛三等奖、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西财经大学“金牌主讲教师”等荣誉7项。

教书育人守初心

  2003年硕士毕业,刘晓泉来到江西财经大学工作,至今已有足足15年。谈及为何选择教师职业,刘晓泉说,答案很简单,父亲和大哥都是老师,对于教师这一行业从开始就感到特别亲近。尤其是小时候,家中桌子上、橱柜里、抽屉里到处摆放着父亲所获得的写有“先进工作者”字样的“保温杯”画面,至今历历在目。“保温杯”虽然不能用过多的金钱来衡量,但却承载了刘晓泉童年的记忆,并切身地感受到了它的意义。或许这就是刘晓泉大学毕业后毫无悬念地选择了做教师、研究生毕业后仍然将教师作为了自己职业选择的初心所在。

  在江西财经大学工作期间,刘晓泉先后讲授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财税史》《中国近现代财政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民国史专题》等6门本科、硕士生课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使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他特别注重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江西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视野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每次上课,都要进行大量的前期准备。每一个讲授内容、每一张PPT都要做到令自己满意。由此,刘老师的课堂,深受学生喜爱,网上评教全部优秀。曾经有同学在学期最后一堂课结束时,悄然走到刘晓泉身旁,“老师,您被我们班评为最受欢迎的老师,这是我们送给您的纪念小礼物!”对教学的精益求精,是刘晓泉老师不懈的追求。2009年,参加江西财经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并获得三等奖。2012年,在同时肩负博士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三重科研压力的情况下,仍然参加各种教学比赛,而且多项比赛需要准备的是整个课程的内容、多达十几章PPT,工作量非常之大,最终获得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案比赛二等奖、赣粤桂滇琼五省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江西财经大学“金牌主讲教师”等多项荣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刘晓泉时刻铭记这一使命,并将其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当中。

科学研究苦追求

  谈到科学研究,刘晓泉认为,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仅仅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是很枯燥的。但真正的科学研究,辛苦探索的同时,也足以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科学研究的成功者,他所取得的成就,也都是建立在浓厚兴趣、高度专注基础上的。探究新的世界、寻求新的知识、创造新的理论,直接或间接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刘晓泉对于科学研究坚定执着,孜孜追求。从攻读博士学位起,一直从事中国近现代财政经济史研究,尤其专注于公债史研究。20086月,博士毕业论文《北洋政府国内公债发行研究》获得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是年冬,主持的“近代江西地方公债研究”获得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项。2009年,主持的“近代江西公债对江西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获得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主持的“近代中国地方公债发行制度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2011年,主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公债政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研究水平,20109月进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现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从事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研究工作。围绕中国近现代财政经济史、公债史研究领域,已出版《近代中国国内公债发行研究1894-1926》《近代江西地方公债发行研究》《GDP与国力关系研究——以近代中国为例》等3部专著,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960年江西省地方经济建设公债述略”获得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与此同时,他还先后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整理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指南研究”等9项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工作。

  除了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不懈追求之外,作为硕士生导师,刘晓泉非常注重研究生创新研究能力的培养。自2013年起,所培养的研究生中,2人获得江西省青马工程项目立项,1人获得江西省优秀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2人获得国家奖学金。

公共服务有担当

  2013年起,刘晓泉开始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分管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对于副院长一职,他认为,这是一个为学院发展、全院教师服务的机会,同时更是一份重要的责任和担当。尽心尽职做好行政工作,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他的一贯态度和作风。

  为了动员更多的老师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各种课题和奖项,刘晓泉几乎给学院每位符合条件的老师都打过很多次电话。对于自信心不足的老师,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边充当“说客”,一边充当“帮手”,争取其申报。为了提高国家课题申报质量,每年邀请专家把脉、多次组织集体论证,并对年轻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在正式上交之前对学院所有的申报书进行最后把关。自2013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连续6年每年1-3项国家课题立项,并实现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零的突破。为了获得更好的科研平台,2015年利用了整个暑假组织撰写材料,申报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赢得了不少专家的认可。为了营造更好的学术氛围,协助院长每年举办“红土地论坛”,请进国内外60多位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已经连续10次,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中央全会之后,组织召开中央精神学习研讨会。2014年筹划、举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17次学科论坛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获得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副会长的高度评价。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江西省三所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江西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作为学科建设副院长,刘晓泉先后8次协助院长组织迎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对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评估、检查,如:2013-2015年每年一度的重点一级学科年度检查和终期评估,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201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等。每一次检查,他都不分节假工作日,进行大量的组织和材料准备工作。尤其是2017年博士点申报,更是进行了数十次的材料反复撰写、修改和调整,以求最大可能的不留遗憾。这次博士点申报成功,使我校与中央财经大学一起,成为上海财经大学之后第二个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财经类高校。

  对工作的认真负责,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注。教书育人守初心命,科学研究苦追求,公共服务有担当,这就是我们的刘晓泉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