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学思践悟】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体会系列一

​​​​​  【编者按】55日至512日,我校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51名学员经过7天的紧张培训后顺利结业回到学校。本次研修班由校党委组织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办。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研修活动,校党委书记王乔出席了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卢福财出席行前教育会并对学员提出要求。副校长邓辉全程参加了七天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和学员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本次研修活动主题聚焦,内容丰富。此次培训共安排了12场讲座、3个团队活动与团队学习、4个现场教学活动以及2个典礼。培训期间,全体学员认真刻苦、努力学习、团结互助,展现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学员们纷纷发表学习感言,表示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同时也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助力我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新闻网以此为契机,分期推出赴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微心得展示,以飨读者。



  副校长邓辉:55日至5月12日,我校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51名学员经过7天的紧张培训后顺利结业回到学校。在七天的培训中,我校每位学员都以自己近乎完美的表现已然达成了行前期许的平安与充实、分享与启迪之旅的愿景。

  有个成语叫作开卷有益,我把它改为开“训”有益。开训有益,益在何处?我总结了四个方面:一是走出舒适圈,开启圈外学习。学习是不断打开自己的必要过程,通过不断打开、不断试错,我们不断走出舒适圈,也不断获得新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集腋成裘的过程,但是反观,学习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作茧自缚的过程。我们只有破茧而出、化蛹为蝶,才能不断突破,不断取得事业的进步。二是置身大变局,提升选择能力。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为“变”做好了准备。而要练就一身“变”的本领,就要处变知变,识变谋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这个深刻变化的时代同频共振。三是辨识大趋势,关注长期价值。关注长期价值,是大学的使命,也是大学发展的根基。我们要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到战略突破的方向,找到一条有效的道路,并且组织起一支强有力的进攻部队,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大趋势中凝聚起向上一跃的力量,最终实现突破。

  有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我把它改成“训”以致用,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干。我认为一是要弘扬实践理性。事业是干出来的,实践比什么都重要,不干将一无所获,要以行动而非语言来诠释事业的方向。二是要养育敢为人先的心性。要克服胆小怕事的心魔,摆脱甘居人后的阿Q心态。三是要树立必争朝夕的危机意识。当前我国高校面临“养之太过”和“管之太过”两大问题,导致动力和活力的双重不足。但我相信高等教育必将进入一个大调整、大挑战、大发展的时期。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要成为百年名校,从生存的角度我们要思考如何免于淘汰。四是在能力圈中快速行动。每个人的职责范围虽然都是有限的,但对于操之在我的事情,我们要以以我为主的心态快速行动,并在行动中追求可能的完美,不要等条件都完备了才去做。



  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宁亮:本次赴清华大学学习最大的收获是明确了进行一流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必要性是来自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紧迫性则感受到学校、学科乃至于自身的现状还存在诸多不足,急需变革。同时应明确一流学科的建设应以提升“培养能力”为旨归,最终实现“国际标准、中国气派、江财特色”。

  其二要重视对“价值硬核”的锻造。“价值硬核”既涉及大学的使命,又关系培养对象的社会贡献。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清华园里诸多纪念碑和雕像记载了清华学子在国家、民族危难时节的牺牲,是校训精神的最好诠释;清华大学提出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中,“价值塑造”放在首位。这一点对我们财经类高校的意义更为重大,我们不能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如何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校园文化等环节中更加有效塑造学生正向积极的价值观?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大问题。

  其三是人文情怀的关注。一般都认为清华大学是偏理工的高校,但他们对于文科的建设已经持续投入了很多年,辅之以校园文化建设,对历史传承的重视与保护等手段,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体育精神已深入人心,在其操场上更是挂着“无体育,不清华”的标语。

  ——“无问西东,铁肩担当铸价值硬核;和冶新旧,水清木华蕴人文情怀。”



  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主任王耀德:提升价值判断力,重新“发现”自己的工作。

  围绕双一流学科建设,我们在清华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这一周的学习,我们在教育思想、学科建设理念及方法等方面获得了全面提升:在教育思想上,我们更加明确大学教育的中心使命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让学生有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和充分的选择空间(如专业及课程的选择);我们还深刻学习了解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背景意义、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和后续应用等问题,这更能使我们在参与学校学科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相关工作——把我们目前正在快马催鞭进行的双一流学科建设放到我国科技、教育、经济发展的恢宏背景中去审视,我们既感到时代大趋势的伟大力量,又感到任重道远,时不我待,必须只争朝夕。

  这次学习,使我们意识到要不断“重新发现”自己的工作。每天重复,何以重新“发现”?“发现”什么?这就是提升“价值判断力”,通过criticalthinking(明辩性思维),thinkdifferent(不同凡想),dialecticalthinking(辩证性思维)等等,把自己的工作放到改革的时代步伐中,放到江西财经大学如诗如画的发展历史中,放到不断变迁的视野和框架中,以“真善美”相统一的眼光,去重新审视,重新估量,就一定能发现工作中“出人意料”的相关性,从而开辟新的道路,实现新的飞跃。



  本科教学评估中心主任黄晓全: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紧张的学习,不仅使我提高了认识、增长了知识、扩大了眼界、拓宽了思路,更是催动我开启反思,深深感悟。

       一是要有科学的价值判断力。价值判断力关乎人的素养,科学的价值判断生死攸关;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要求下,培养自己良好的价值判断,需要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从教育经验和智慧中汲取营养,“把价值判断力的养成,贯穿在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对工作问题的决策和选择,应深度的思考,做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二是教学管理需注重价值引导。教育是关爱,管理即服务,本质上“教师、学生没有优劣之分,只是特长和优势不同,每人都可能在一个维度上排第一”。所以,在教学管理和评估工作中,需努力寻找共同目标,以价值引导,大学管理是交往实践的互动过程,组织工作应有充分的信任、耐心的指导,达到价值的认同。

        三是创新人才培养需要营造制度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能不能给学生创造和提供知识构建、形成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制度环境,是我们深刻反思的重要问题。在教学评估工作中,应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要以OBE的理论指导专业、课堂等进行系统设计,以更开放的视野推进知识交叉、融合和汇聚或调整和建构,认真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制度、机制的保障作用,切实能构成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平台。



  会计学院CPA教育副主任管考磊:在国家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和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大背景,学校组织的这次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恰逢其时,让我无论是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方面均受益颇多,个人的主要体会包括:

        首先,伴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云计算的发展,未来的教育必须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统的课堂教育转向现代的智慧教育,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我校正在力推的小班化教学、翻转课堂、MOOC+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与上述理念是一致的,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广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有效提升我校人才培养水平,在国家新一轮“双万”计划中取得占先优势。

        其次,在学术研究中多学科之间的融合对于创新至关重要,只有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来审视本学科现有的问题,才能ThinkDifferent和推陈出新,从而实现学术创新。我校可以尝试组建跨学科的研究机构和团队,以实现在学术创新方面的突破。

        最后,第四轮学科评估采取了十大举措,以克服“数牌子”“数帽子”“数论文”等弊端,这也为我校在今后科研成果认定方面指明了方向,要求我校通过制定有关成果认定的制度,积极鼓励教师发表更高质量的论文,从而助力我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杨勇:本次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生活历时7天,研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课程内容涉及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收获满满,感受颇多。主要有如下2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

  一、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次教学活动中吴善超、殷雅俊、赵刚、张虎等4位老师在报告中谈得最多的一词就是科技创新。何以解忧,唯有创新。2018年发生的中兴事件警醒我们: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没有核心技术,我们将永远为别人打工;必须充分认识到创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我们在高校从事的科学研究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的提高,必须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必须要有源创性的思想和技术,必须特别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在科研中我们决不能盲目跟风,追随国外权威,不能丧失我们自身的价值判断,否则关键时刻会不堪一击。

  二、团队协作才能无往而不胜。本次研修活动中,主办方精心安排了3场团队活动,如小组风采展示、团队文艺演出以及罗炜老师的“行动学习工作坊结构化研讨”等。通过这些活动,使我再次加深理解一件事: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团队的力量是巨大的、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联系到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学科融合、专业融合、协同创新等建设任务,这些都是需要打破学院界限,有些还需要打破学校界限的团队协作。我想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团结友爱、关怀帮助,才能实现大家共同的目标、创造1+1远大于2的价值。

  短短一周的学习已经落下帷幕,总之是感受颇多,受益匪浅,需日后细细品味。学在清华、行在江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为早日实现江财的双一流建设不懈奋斗!



  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副院长胡海胜: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为期一周的学习,了解了世界发展新形势,体悟了浓厚的清华学术氛围,更新了教育思维观念。主要体会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思维训练是提升创造活力的基础,价值判断与思维参与的重要关系,其中明辨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是深度参与价值判断的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训练、调整和飞跃对促进科学研究、高等教育、管理服务、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是科技发展是促进智慧教育的关键,科技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实施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以严谨的学术研究态度去突破产业发展技术,以企业家精神去运营中国现代科技产业,将科技成果应用于智慧教育领域,进而可以实现科技、教育、产业的良性循环和互动。

        三是政策引领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动力,近十余年来的学科评估的历程充分表明政策对推进我国学科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深刻学习了解第五轮学科评估的背景意义、指标体系、评价结果和后续应用等问题,为我校参与国家学科评估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本次学习,我将创新性做好科研管理和服务工作,创新性地做好专业认证和发展工作,创新性地做好个人规划和提升工作,使学习落到实地,转化为未来行动计划的重要推力。




软件与物联网工程学院软件工程系主任王颖:本次学习收获颇多,最大的收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专家讲座中,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方向,那就是加强基础理论,尤其是数学的学习(包括算法)。并同时做一些适当的科研和教研活动,研究活动对教学可以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现场教学环节(参观iCenter)中,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大学时光。可见在学生生涯中,可以做出一个可用的项目非常重要。那么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也要设计出一些学生可以完成,并愿意完成的项目。

从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收获了同学情谊。在与其他学科的同学们的共同学习中,产生了思想的碰撞,为学科交叉融合开启一些新的思考方向。

在学习中也有一些反思和感悟:立德树人,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价值观;那么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更要提高自己的眼界,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本次学习对今后工作的创新和改进:作为系主任,希望能在院系层面加强针对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系内集中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讨论、交流活动。提前做出计划,并保障活动正常有序的进行。

个人行动计划(三年):2019年下半年,完成web前端课程四个阶段的学习(现已基本完成前面两个阶段)。2020-2021年,开始学习算法系列课程,同时重新学习高等数学二、线性代数、概率论等课程。



研究生院学科建设科科长汪金龙:学习了什么?学习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不仅领略了清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12次报告、3次现场教学,课程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涉及教育理念更新、一流学科建设、管理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很多内容精辟、新颖,让我倍受启迪,需细细体会。感悟了什么?

1、眼界决定未来。随着AI时代的逐渐到来,社会职业的更替,大学学科专业的重组必然加快,这就要求要从未来的视角审视我们的学科专业,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

2、改革成就现在和未来。双一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的师生们在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战略布局下,从目标到行动,全面开展人事、科研、教学综合改革,努力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

3、思维决定创新能力。习惯性思维是改革、创新的大敌,明辨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提升创造力的基础,科学的价值判断对工作、学习有很强的促进作用。下一步做什么?学在清华、行在江财,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学校建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进程中,以自己的行动,探索路径、勇于实践,让行胜于言的思想在心中开花。



组织部人事处副(处)部长肖建文:求学求知清华园,提升认识,更新理念,清晰目标,开阔视野,启迪心智。

1、教师是大学发展最具决定性的要素。一流高校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建设,要有一流师资队伍做支撑。围绕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引育并举,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青年教师建设为基础,组建跨学科专业的人才团队,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江财内涵式发展。

2、大学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一流大学,百年名校建设,要积淀厚重的文化底蕴,培育大学精神,信敏廉毅,敬业乐群,以一流大学文化引领一流大学建设。

3、学校开展教师管理综合改革,要落实以政策为导向、目标为导向、问题为导向。教师分类管理改革,要探索学校定边界院系定方案的结合,突出院系特色,避免一刀切。学校绩效分配改革,要在保障公平的基础上,落实分类考核,尊重知识价值,对不同系列的教师采用不同的保障和激励措施;同时体现突出业绩和公共服务的价值,强化对推进江财一流学科、一流本科、一流管理的突出贡献的激励。

4、大学之发展,关键在创新。学校要坚持创新驱动,发挥创新引领,推进创新模式,培养创新人才。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心副主任吴志斌:有幸参与学校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一周的紧张学习,听取了教育理念、学科建设、管理能力等方面共计11场大咖主题报告,亲历行动学习工作坊、iCenter、校史馆、艺术馆、启迪科技孵化等现场教学,课程中经常可以听到的我讲清楚了吗?为什么?,印象深刻,收获满满。

一是教育理念上坚守十九大的实现高教内涵式发展目标,重塑教育立交桥体系。智慧教育“ABCDE”时代,信息传递已逐步转化为价值传递,应该更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人际交际、创新思维、谋划未来等方面的能力,传统课堂教学方法难再胜任,而行动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相互沟通,提出问题,不断分析和归纳,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一教学目的,值得运用。

二是学科建设上迈向学科融合,更新人才培养土壤。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科研,应该顶天(国际前沿)、立地(围绕国家和社会要求)、树人(培养人才最主要的载体),学科的发展是科研发展水到渠成的事情。一个学院的科研要有系统性、互补性,不能出现你有我有、你无我无的情况,这样才能长久发展。

三是管理能力要有良好的价值判断,能够看到事件的趋势。管理者做事要看到趋势,哪怕半步,都会比别人做的好,在重大问题的决策和选择上,一定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