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江西财经大学新闻网! 显示时间
    • 新闻网:727058217@qq.com

      新媒体:jcxinmeiti@126.com

江财要闻

首页>>江财要闻>>江财新闻>>新闻列表

【学思践悟】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体会系列五

​​​【编者按】5月5日至5月12日,我校在清华大学举办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51名学员经过7天的紧张培训后顺利结业回到学校。本次研修班由校党委组织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办。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研修活动,校党委书记王乔出席了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卢福财出席行前教育会并对学员提出要求。副校长邓辉全程参加了七天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和学员们共同学习、共同探讨。本次研修活动主题聚焦,内容丰富。共安排了12场讲座、3个团队活动与团队学习、4个现场教学活动以及2个典礼。培训期间,全体学员认真刻苦、努力学习、团结互助,展现了我校教师的良好精神风貌。学员们纷纷发表学习感言,表示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同时也坚定了信心,鼓足了干劲,助力我校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新闻网以此为契机,分期推出赴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学习心得体会展示,以飨读者。



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邢小明:通过本次研修,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育人为本。学科是培养人才的土壤,育人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一切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创造如果不能提高这个学科人才培养的水平,都是徒劳无益的。二是价值为魂。在培养实践中,我们十分重视方法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的开设,而忽视了学生价值判断力的培养和构建。我们既要教会学生如何低头做事,更要教学生抬头看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做好选择。三是交叉为路。发展交叉学科,才能快速进入学科建设的无人区,才有可能更快地实现学科建设登高原、攀高峰。四是智能为势。在未来发展中,信息化、智能化的趋势将日益强化。因此,人才需求会发生变化,受教育者的人性也会发生变化。不能适应这种趋势的学科就很难生存和发展。五是治理为要。学科建设时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个方面的合力,因此要大力推进学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经济学院副院长潘丹:在清华的七天学习生活中,我们聆听了12场学术大咖的讲座,现场走访了4处实践基地,团结一致地完成了文艺汇演,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理念都有极大的触动,让我们可以更好的成为自己。殷雅俊老师的课让我们明白不论是公共管理工作还是个人科研工作,首要的是要有价值判断力,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选择永远比努力更重要。谢维和老师进一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保证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应该从市场需求、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性的认识三个方面去努力。我们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也要把价值判断放在首位;而高水平国际化合作、智慧教育研发应用、行动学习工作坊、国际国内科技形势、教育现代化、科技创新以及现场案例教学等讲座则进一步细化了努力方向,一步一步指导我们在新时代下如何去做出正确的选择。我觉得,清华的培训不是具体业务的培训,而是从思想理念上对我们进行基础性教育,让我们能够通过转变思想进而采取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工作措施,在一流学科建设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熊小刚:本次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课程安排紧凑,内容丰富,授课老师都是行业专家,收获满满。一是通过学习清华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经验,聆听教育部原领导对第四轮学科评估的剖析,和对第五轮学科评估的预测,让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学科建设方向。二是关于科技领域的课程,邀请了科技部、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的知名专家授课,拓宽了我们的眼界,加深了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解。三是罗炜老师的行动学习工作坊——结构化研讨教学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教学模板。四是谢维和老师全程互动交流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参与热情,也为我们提供了互动式教学的模板。五是参观清华校园、校史馆、艺术馆、ICenter和启迪科技园等现场教学,既让我们领略了百年清华的深厚底蕴,又开拓了实践教学的新视野。六是小组通过团队风采展示、创意造型、文艺汇演等形式,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最后,我想说的是,清华有句名言“行胜于言”,学校给了我们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们也应该在自身岗位上尽职尽责,把学到的先进理念、先进做法运用到工作中去,为学校的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金融学院投资系系主任钟小林:非常荣幸加入我校一流本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通过在清华大学7天的学习,我对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更加熟悉,对学科评估与建设的要求及今后努力方向更加清晰,对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产学研合作机制及实践教学的认识更加深刻。

给我启发最大的主要有三位老师的授课:1、殷雅俊老师讲授的《领导者的价值判断力、创造力与思维的飞跃》。听了殷老师列举的生动事例,我深刻认识到价值判断力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思考:AI时代,什么样的教师是不可替代的?怎样培养出不可替代的学生?怎样“不同凡想”?2、李俊峰老师讲授的《从教学看管理与服务》。李老师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的是支持学生学习,他提出要关注的四个问题启发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水平与学习成效的对应关系?明确学生应做什么才能达到学习成效?要哪些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达成?怎么判断学生是否达成?3、谢维和老师讲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与制度空间》。谢老师全程采用互动讨论、循循善诱的授课方式,指出现在人才培养为何要强调“创新”,并结合清华的实践总结出创新人才的培养规律:进行学科制度创新,培育人才成长的土壤;加强文科建设,重视价值塑造;提高课生比,促进个性化发展。这堂课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都值得我今后反复回味思考。



统计学院经济统计系主任郭露:5月6日至12日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清华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这次培训内容丰富,课程安排紧凑,形式多样,授课老师都是行业内专家。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小组通过团队风采展示、创意造型、文艺汇演等形式,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也增强了团队凝聚力,最后我们小组获得了综合评比第一,这也是我们共同努力的结果。整个培训过程我们聆听了12场报告,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这次培训之后,让我们进一步明晰了学科建设的方向,深刻的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才能应对这个巨变的时代。

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价值的判断是探索者对科学问题的价值做出精准判断的素养和能力,作为一个核心能力,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主题,任何价值判断都少不了思维的深度参与。因此在我们的专业研究中,不能跟风,追随外国权威。要在基础科学上实现对西方的超越,必须建立我们自己的价值判断。科学的价值判断生死攸关,提升科学的价值判断力应成为每天的“必修课”,我们应当把价值判断力的养成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点点滴滴中。

通过培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坚持不断地学习,积极进行知识的更新。今后我会将在培训学习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去,结合我校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实际要求,及时地为学校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让培训的硕果在我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大放光彩。

 


     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曾剑平:这次清华大学培训,内容丰富,既有宏观方面的政策解读、学科评估和科技前沿,也有微观方面的价值判断、思维创新和国际合作等。培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既有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也有实地考察和现场观摩。

通过培训,受益匪浅,感悟颇多。感悟最深的是价值判断和思维创新。任何行为都应该有价值判断。价值是行为的导向。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学科规划,都应该有价值判断。经过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的价值判断可以避免盲目行为。比如,课题研究,就应该首先考虑课题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去做,是否会违反科学伦理等。还有学科规划也是一样的。在学科规划中,哪些学科要保留甚至重点扶持,哪些学科要合并,都要做出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也要有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是对已有观念的扬弃和修正,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先决条件,具有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只有思维创新,才会有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能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固步自封,就不可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艺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况宇:感谢校领导对培训工作的关心支持和教师发展中心精心细致的策划,让我们有机会放下手头工作,静下心来有效率地集中学习。此次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尽管时间短暂,但课程涉及学科建设、学科评价、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制度建设等多方面问题,总体而言内容精当、信息量大,感觉收获颇丰。通过培训有几点认识和体会,首先,应审时度势,判断新时代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清醒认识自身的学科发展定位和方向;其次,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应开阔眼界、主动学习、认清规律、找到方法、扎实建设;再次,在清华大学耳濡目染,亲身体会到名校名师风范,增广了见闻,打开了思路;最后,邓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发人深省,既为大家在清华的学习生活作了总结,也为大家指明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教务处副处长蔡:55日到5月12日,作为江西财经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班的学员,在清华大学接受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听取了12场不同主题的报告,参与了4场形式多样的现场教学,真正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个人收获良多。

一、提升价值判断,发展长线思维

在科技迅猛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剧烈变革,老师可能会被AI替代,专业可能会消失,学生可能失去就业岗位,新陈代谢的速度不断加快。如何才能在永恒的变化中保持竞争优势,清华培训给我的启示就是要ThinkDifferent。只有作出不同凡“想”的价值判断,才能有适应社会变迁的创新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来说,就需要我们训练学生的明辨性思维和辩证性思维,破除急功近利的短线思维,不能哪里热门就往哪里凑,要具备长线思维,看清真实的发展趋势,做到不变应万变。

二、践行行胜于言,勇于挑战自我

“行胜于言”是清华大学的校风,也是清华大学成长为中国第一学府的座右铭。在参观清华大学校史馆时,有一张照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一张堪称印刷体的物理英文试卷,试卷的作者是日后的诺贝尔奖得住李政道。试卷书写在在西南联大时期,当时整个时局动荡,中国面临国破家亡的危机时刻。而清华学子却在这种艰苦的日子里,发愤图强,少说多学,真正做到了行胜于言,这也成为清华日后崛起的精神支撑。今天,江西财经大学在争创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更应该行胜于言,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打破既有规则的束缚,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百年名校”梦。

三、创新人才培养,聚焦学为中心

清华大学实行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牢牢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了大批优秀创新人才,其做法可以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宝贵借鉴。首先,未来人才培养必须放弃单纯的知识传授,要将价值引领、能力塑造有机整合到知识传授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应大力推动学科重组,让各种交叉学科、专业、课程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利器。再次,必须重视文科建设,加强通识教育,摒弃功利化的课程和专业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后,必须给予人才培养充分的个性化空间,增加开课门数,提高课生比,让学生有多远的选择。

四、科技融合教育,调整办学模式

近年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趋势方兴未艾。慕课、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智慧教室、AI专业等无一不体现了这种影响,教育和科技的融合不断加快。未来人才培养将聚焦ABCDE领域,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作为财经类大学,我们必须看到这一趋势,主动去适用这一趋势,尽早布局,顺势而为,方能在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同时,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未来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谋划未来能力。我们要以能力发展为导向,主动调整办学模式,培养真正的未来型人才。

以上几点只是本人参加清华培训的初步学习体会,相信随着工作中的学以致用,清华培训将带来更久远的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涂庚龙: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在本次培训班上作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科基础与制度环境》报告,他以前沿的视野、战略的眼光和深厚的学养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在这大变革的时代,学科融合、制度环境改善创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在国家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首先“双一流”建设是一个结构性概念,旨在鼓励和支持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实现差别化发展。不同于“985”“211”工程,“双一流”是一个新的质量建设项目,提出了新的质量标准、内涵与标杆。我们财大作为地方高校,如何抓住“双一流”建设的机遇,应该且只能将优势学科向“一流”方向去建设,作为我们努力的目标。

1、 “一流”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高质量人才。要对教学进行改革,加强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进教学评价。

2、要对学学内部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积极争取增量,以发展带动改革的同时,更多的考虑对存量的改革,以改革带动学科发展和提升。

3、要对治理模式进行改革,在办学自主权相对受限的环境下,处理好学校、政府与市场的三元结构关系。

4、增强自信,解放思想,用积极主动的思想来深化改革,以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求生存和发展,为教育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舒成:在清华大学一周的“一流学科建设与发展”研修收获颇丰,清华大学先进的学科理念、科学的学科布局、浓厚的科研氛围和迸发的创新创业活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研修我既开拓了科技、学科发展眼界又加深了学科建设认识,还收获了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我将学习借鉴和应用研修成果,结合研究院学科建设,努力改进自身工作。一是认真学习清华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经验,提高研究院学科建设的先进性和规范性;二是对标学科评估新要求,为第五轮学科评估做好基础性工作;三是继续追踪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提高自身教学和科研能力。